同样是牛肉,普通牛肉几十块钱,日本和牛却是天价,是骗局还是物有所值?

1900年,日本启动了"种牛改良计划",引进瑞士西门塔尔牛、英国爱尔夏牛等品种,与本土牛进行杂交。

这场持续约半个世纪的基因实验,最终在1957年培育出了黑毛和牛、褐毛和牛等四个独立的品种。

黑毛和牛尤其出众,它的肌肉纤维之间,天然具备沉积细腻脂肪的基因,这种特质在全球牛种中独一无二。

如今,顶级和牛的大理石花纹(BMS)可达8-12级,脂肪含量超过30%,而普通牛肉的脂肪含量通常不足5%。

在日本三重县松阪市,每头小牛犊会建立一套完整的"数字档案"。编号、鼻纹、饲料配方等各种数据,都会被实时上传到信息管理系统,就连耳朵和臀部的毛发都会留存作DNA溯源。

除了这种近乎苛刻的日常管控,和牛的培育过程也很独特。从断奶开始,小牛要经历长达600天的谷饲周期。大麦、豆粕、稻草按精确比例混合,冬季添加米糠增加热量,夏季用酒糟调节食欲。

据说这种定制化的食谱,能有效促进牛肉脂肪的沉积。

和牛生活的牛舍,需要保持18-22℃的恒温,地面铺设一层柔软的稻草。饲养员还要定期用日本清酒按摩牛背,以促进其血液循环,因此有"和牛享受酒浴"的说法。

当普通肉牛18-24月龄出栏时,和牛要养到30-36月龄。延长的生长期让脂肪有足够时间渗透进肌肉纤维,最终形成细密的雪花纹理。

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,和牛被日本作为国礼用于招待各国贵宾,从此踏上了国际舞台。

米其林指南将和牛餐厅列为必吃推荐,好莱坞电影中富豪享用和牛的场景,进一步强化了其高端形象。

如今在日本,赠送松阪牛礼盒等同于送上最尊贵的祝福,这种文化附加值,让和牛超越了食材本身的属性。

日本还对和牛种质实行严格的管控,海外养殖场即使引入种牛,也难以复制本土的气候、饲料和培育技术。

目前全球96%的全血和牛仍在日本境内,这种稀缺性直接推高了它的价格。

日本肉类协会的A5评级标准,将和牛划分为15个等级。顶级A5和牛仅占总产量的5.3%,却贡献了行业62%的产值。

这种金字塔式的分级,人为制造了"顶级和牛=奢侈品"的消费认知。

每年的松阪牛品评会,本质上是一场全球富豪的竞拍盛宴。2023年拍出的"松阪牛女王"以3004万日元成交,约合144万人民币。

类似的营销事件不断上演,也不断刷新着日本和牛的价格天花板。

显然,从营养价值的角度来看,日本和牛是绝对不值这个价格的,它跟燕窝、鱼翅等天价食材一样,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欲望和虚荣心而已。

总之,日本和牛的成名历史,更像是一场举全国之力参与的精心策划和炒作。外国消费者为日本和牛买单,不是被骗,就是心甘情愿被骗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