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说过公主坟,那么驸马坟你听说过吗?
下面逐个进行排查分析:
一是唐朝高祖李渊的第十七女被封为馆陶公主。1936年版《馆陶县志》第八册第40页载:“唐高祖第十七女为馆陶公主,适崔宣庆。高祖崩,葬献陵。诏子孙原陪葬者许之。公主与焉。”这一记载说明,唐高祖第十七女被封为馆陶公主,根据其父的遗诏,她和她的丈夫驸马崔宣庆,死后埋葬在其父的陵墓(献陵)旁。
二是西汉文帝刘恒的长女刘嫖被封为馆陶公主,下嫁堂邑侯陈午。据《汉书》“东方朔传”记载,刘嫖死后,和她的丈夫驸马陈午及情夫董偃,合葬于其父刘恒的陵墓(霸陵)旁。
三是西汉宣帝刘询的女儿刘施施。1936年版《馆陶县志》第八册第40页载:“宣帝女(名施施)为馆陶公主,于定国之子于永尚之。”这一记载说明,馆陶公主刘施施下嫁于定国之子于永为妻。据《汉书》“于定国传”记载,于定国是东海郯人,即今山东郯城县人,在宣帝时任丞相。其子于永少时为纨绔子弟,自成为驸马后,在贤慧的妻子馆陶公主的劝导下,戒除了酗酒、游玩等不良习气,专心学习经书,掌握行政治国之道,进步很快,于三十岁晋升中郎将,后来官至御史大夫,参与朝政。《汉书》中没有记载馆陶公主刘施施和驸马于永死后葬于何处,但可以推论,一是可能陪葬在其父宣帝的陵墓旁,二是可能埋葬在于永的家乡山东郯城县,绝不会埋葬在馆陶。
四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三女儿刘红福。1999年版《馆陶县志》第809页载:“红福,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女,建武十五年(39)封馆陶公主,嫁于都尉韩光。后韩光坐于阜陵王刘延谋反,伏诛。”
《后汉书》“阜陵王传”记载:“阜陵王延,建武十五年(39)封淮阳公,十七年(41)进爵为王,二十八年(52)就国,三十年(54)以汝南之长平、西华、新阳、扶乐四县益淮阳国。延性骄奢,而遇下严烈。永平中,有人书告延与姬兄谢弇及姐馆陶公主婿驸马都尉韩光,招奸猾,作图谶,祠祭祝诅事,下案验,光、弇被杀,辞所连及死徒甚众。有司奏请诛延,显宗(明帝)以延罪薄,徙为阜陵王,食二县。”这一记载说明驸马韩光参与阜陵王谋反被杀,而且此案株连许多人也被杀死,而首犯刘延以“罪薄”未被诛杀,仅由淮阳王改为阜陵王,令邑由四县减少为两县,这是明帝刘庄对其异母弟刘延手下留情,以“罪薄”为由从轻处理。当然,明帝刘庄对其异母妹馆陶公主刘红福也会不予追究的。
驸马韩光被杀后埋葬在哪里呢?他是因犯谋反罪被杀,既不能埋葬于皇家陵园内,也不能埋葬在他的家乡,只能埋葬在馆陶公主的封地馆陶县境内。这是因为馆陶公主刘红福和驸马韩光感情很好,数次到馆陶视察,并在卫河西浒(今社里堡村东)建造了“黄花台”,把韩光埋葬在“黄花台”附近最合适。因此,可以推定,南马固村西“驸马坟”里的墓主人就是驸马韩光。这与1936年版《馆陶县志》所载“相传为汉室驸马”是一致的。
那么,刘红福死后埋葬在哪里呢?我认为有三种可能:一是留下遗嘱,自缢身亡,与韩光合葬于馆陶;二是把韩光安葬在馆陶,又过了若干年,她死后也葬在韩光墓内;三是把韩光安葬在馆陶,又过了若干年,她死后陪葬在其父陵墓旁。
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她的虚荣、要强的性格,以及她与韩光的深厚情感,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最大,所以在我写的《黄花台上梳盛装》(见我编著的《馆陶古代名胜·名人·名文》一书)一文中,对这一情节是这样描述的:
……明帝好尚刑名,尤其对叛逆案件更加严厉。将此案查明情况后,牵连数十人,按刑律一概问斩。但念及刘延及刘红福是自己的亲骨肉,网开一面,从轻发落,让刘延改任只有两县的阜陵王,刘红福仍为馆陶公主。红福几次找皇兄为驸马求情,都未被赦免,自己悲痛欲绝,后悔莫及,如果这样苟且偷生,有何面目面对驸马韩光及其亲属?有何面目面对死去的父母和馆陶的父老?想来想去,生不如死,于韩光行刑之日,刘红福在家中自缢身亡。
据传,公主在自尽前,对自己的归宿进行了认真思考:自己生长在皇家,由于娇惯、任性、骄横的性格,最后落到如此可悲的下场,辜负了父皇、皇后的殷切期望,死后不能安葬在自己父母的陵墓旁,即使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,皇兄也不会批准。她决定与驸马一起安葬在自己的封地馆陶县,这样就和“馆陶公主”的名称相符合,死后自己的灵魂,也可以和驸马一同登上自己建筑的“黄花台”,面临卫水,背靠陶山,祈求上天经常播撒些雨露,滋润禾苗,使大地上的庄稼获得好收成,以造福于供养自己的馆陶县的黎民百姓……经汉明帝批准,把馆陶公主刘红福和驸马都尉韩光,合葬于馆陶县的“黄花台”的西侧,即现在的南马固村西的“驸马坟”。……
总之,依据有关史料,采用逐个排查和逻辑推理的办法,论定南马固村西“驸马坟”的墓主人是驸马韩光,“驸马坟”是馆陶公主刘红福与驸马韩光的合葬墓。这一结论是否正确,有待进一步考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